粪便中还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,这些微生物进入水体,会影响水质,引起水生生物发病,危害人体健康。联合国儿童驻中国和蒙古代表认为,农村环境卫生的破坏,是直接影响儿童身体和智力的成长发育。在不良的卫生环境下生长的儿童与卫生环境条件好的儿童相比,平均身高低4厘米,平均智商低10分。 粪便无害化处理需要高度重视,太湖水质大范围被蓝藻污染,给环太湖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不便。据有关*研究,大量人畜粪便污染水体是造成太湖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可见,粪便无害化问题不但是传染病传播的主要原因,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成长,而且导致环境的破坏。 为推动农村地区改厕,减少经粪便途径传播疾病,改变农民居住环境卫生,提高农民健康水平,是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。粪便无害化处理常见的有高温堆肥、三格化粪池、双瓮、沼气池、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等技术。我国于1987年颁布的《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(GB7959—87)》,规定了不同处理方法的标准指标,主要有寄生虫卵死亡或沉降率达到95%~**、血吸虫卵和钩虫卵不得检出活体、有效控制蚊蝇孳生等。 通过无害化处理,既能达到杀除粪便中的病原体,又能保存和提高肥效,用沼气方式还可以提供生活能源。1993年全国开展了次农村环境卫生调查,结果显示当时的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仅7.5%,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仅13.5%。 近年全国农村改厕逐步向科学化、规范化方向发展,2004年开始的*转移支付地方农村改厕项目的实施,对农村改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据报道,改厕后的粪便无害化处理,对减少血吸虫卵的传播,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效果明显,改厕后对疫区农民的血防相关知识有促进作用,并对其生活习惯产生明显影响。 由于血吸虫卵的比重较大,可以在粪尿液中自然下沉,粪便内**物分解耗氧,加之化粪池密闭.可造成较好的厌氧环境,同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游离氨等物质,也有利于血吸虫卵的灭活。等调查的三格化粪池状况良好,户厕内蛆、蛹、成蝇数量均比非化粪池大有改观,检测结果表明改厕后户厕出口粪液(沼液)寄生虫卵总数已大为减少,其中活血吸虫卵未检出,活蛔虫卵数也大大减少,无害化效果是十分明显的。 据卫生部2006年数据统计:“全国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不到33%。除上海、天津等个别省市外,各地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普遍偏低,尤其是大部分西部和北方省份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在10%以下。”改水改厕,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、粪便无害化处理率,降低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病率,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,是我国"十二五"发展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。